2008年1月2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七版:镜鉴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侵占散户存款只为“减轻生活压力”
本报记者 陈岚 通讯员 俞平 木木

  今年31岁的严某在别人眼里是个事业有成的人:在宁波一家信用社工作,有房有车,家庭幸福。但是谁也没有想到,这表面的光鲜,竟是他利用管理漏洞,侵占了散户48万元存款换来的,严某最终因此将自己送进了监狱。

  不堪生活压力  打起散户主意
  2002年8月,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严某,应聘到宁波市一家信用社,负责全社上下的电脑维护。
  2004年初,严某在家人的催促下,花巨资购买了一套商品房。除小部分是他个人存款及父母的资助外,其余都是向银行按揭贷款的。当年下半年,严某又借来15万元装修新房,并在2005年初结了婚。
  短时间内的买房、装修、结婚,让经济本不宽裕的严某感觉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。为缓解经济上的压力,他又向朋友借了5万元,开了家电脑维修店,希望能有所盈利。可事与愿违,电脑店的生意总不见好,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,严某的生活过得更束手束脚了。
  在倍感压力之际,严某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“办法”。自己精通临柜业务,知道各临柜人员的柜台号及操作密码,何不趁信用社里散户账户存在的管理漏洞大捞一把。
  2005年4月的一天,严某先试用临柜员陈某的操作密码偷偷进入其电脑账户系统,他先将散户的户名更改为宁波某集团的户名。当天中午,严某从电脑监控中发现,平时临柜至少有一人在岗的柜台,此时却空无一人。于是,严某马上抓紧机会,来到一临柜员的柜机上,打开电脑输入操作密码,先用一张化名为“袁冬”的假身份证开了一个活期存折,然后又从已被他改为企业户的散户户头上取现48万元转存到“袁冬”的账户内。
  为防止自己的字迹引起他人怀疑,严某还在进行完以上的操作后,花10元钱找了个陌生人填写好取款凭条及大额资金审批单。
  事后,严某若无其事地将该书面手续交给临柜人员,并借口说:“你们中午柜台怎没一人在岗,有人来办业务,我已经替你们办好啦。”
  于是,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,严某分12次从“袁冬”的账户内取出该48万元现金。除23万元用于归还债务外,严某又迫不及待为自己添置了一辆别克小汽车,购买了基金,过上了向往已久的舒适生活。
  直到2007年8月,信用社在内部核查过程中,发现散户账上缺少存款资金48万元,经内部排查发现严某有重大作案嫌疑,严某最终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。案发后,严某将所有赃款退还。
  今年1月18日,宁波市北仑区法院一审对严某以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。

  屡屡得手  暴露管理漏洞
  宁波市北仑检察院的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,严某进入信用社后,掌握了信用社信息管理的所有信息,信用社一有新业务,都是让严某先参加培训,再教给社里的临柜人员。虽然各临柜人员都有自己专用的柜台号及操作密码,对外都是严格保密的。但严某在对临柜人员的新业务指导中,逐渐掌握了他们的操作密码。在工作中,他发现信用社对于活期存款散户的管理存在着很大漏洞,散户账户不但没有设立分户账,且户头也不对账,这样很容易混淆散户的存款与账户。严某正是利用了这个管理漏洞作案而无人察觉。
  检察官提醒:随着大多数单位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,也使一些技术人员成为了单位内掌握核心秘密的人,技术人员的职务侵占因为其专业性而更隐蔽。严某的例子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提醒,在享受信息管理带来的便捷的同时,应当注意完善管理制度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